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07-12 08:30:04 点击量: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江苏足球联赛,足球赛程,积分榜,城市足球队,业余足球,聚焦2025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提供实时赛程、积分榜、队伍信息、直播入口与报名指南,汇聚全省热爱足球的城市代表队,打造属于江苏人的足球狂欢!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盟市新闻阿拉善
贺兰山下,大漠雄浑,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浩瀚的沙漠里,坐落着苍天般的阿拉善,这里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沙漠越野爱好者的天堂。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构成了阿拉善独特的塞外风光。
当风吹过一望无际的沙海,足球的种子,也在这片广袤的沙漠里生根发芽。当球场与山峰融为一体,一点新绿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生机。
当天,正在进行的比赛是一年一度的阿拉善盟职工足球赛。尽管阿拉善有着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总人口只有26万,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1人,是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这26万人口中,能够常年参加足球运动的只有三四百人,但阿拉善的足球赛事依然搞得有声有色,场内场外热闹非凡。
“这次比赛大家都特别努力、特别辛苦,结果也非常好,咱们给自己鼓鼓掌”在阿拉善盟职工足球赛中,李刚率领的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队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支队伍在赛场上展现出的良好风貌与协作精神,也成为此次赛事中的一抹亮色。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李刚从小就喜欢踢足球,曾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一名足球特长生。对于阿拉善足球,他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阿拉善人比较豪爽,踢球的风格也继承了不拘一格向前冲、喜欢对抗和竞争的性格。”
阿拉善盟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和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李刚所在的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于地处沙漠、人烟稀少,很多学子毕业后选择前往呼和浩特、包头或北上广深等地区发展。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李刚大学毕业后回到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一名体育老师做起,先后做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赛事组织者,如今是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副校长。无论是哪个角色,李刚都一直为阿拉善的足球事业忙碌着。
在李刚的带领下,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参与足球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竞技水平也越来越高。如今,足球已经成为高新区仅次于摔跤的第二大运动。
“对于我来说,参加足球比赛一是圆了自己的足球梦,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场比赛,让我们球队在精神层面都得到一次洗礼。”谈起阿拉善盟职工足球赛,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队队员呼斯勒说。
“回想小学、初中时,哥哥们那一代很少有这样的比赛机会。如今,随着足球事业的发展,草根足球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职工群体,都能在足球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阿拉善左旗队队员乌日根笑着说。
多年来,正是在无数个李刚这样的热血青年努力下,阿拉善才有了今天的足球氛围。尽管足球人口只有几百人,但依然打造出了职工、草根、校园等多个类别的足球赛事。这背后,是无数双托举梦想的手和无数个小火苗汇聚成的巨大能量。
“对于足球,我始终怀揣着一份赤诚的热爱,这份热爱不仅是对这项运动本身的钟情,更蕴含着我对阿拉善足球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我希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足球人才,让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足球精神深深扎根,在阿拉善茁壮成长。”李刚说。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三年级学生丁默然,是年级足球队的队长,记者采访的当天,他将带领球队和高新区第一小学打一场友谊赛。
下课后,丁默然和队友们一起出发前往球场,其他同学则要到场边当啦啦队,三年级队的主教练正是李刚。“我们每个年级都有足球队,班班有足球队,月月有比赛。日常,我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孩子们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李刚说。
在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的892名在校学生中,像丁默然这样接受足球训练的大约有130人。在阿拉善,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
这场比赛,丁默然的父母也来到现场为儿子加油助威,家庭的关怀始终是丁默然成长路上的温暖力量。谈及孩子的足球经历,丁默然父母表示,孩子自一年级第二学期起,便加入学校足球队,在学校组织的足球训练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对足球的热爱。尽管是校园足球,但学校完备的设施与专业的指导,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比赛后的第二天,恰逢周末,丁默然的哥哥正在宁夏石嘴山市读初三的丁皓冉回到家中,一家人迎来了团聚的幸福时刻。丁皓冉曾参加过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是有望走上职业道路的一名足球小将。
“记得当时在陕西西安有场比赛,比较难踢,对手都比我们大一届,但那场比赛我们赢了,感觉特别好。”谈起之前的足球比赛,丁皓冉满脸幸福。
当天,温馨的一家四口一起出动,在球场上度过难得的亲子时光。他们,以足球为纽带,在阿拉善浩瀚的沙漠编织着第二代的幸福童年。
近年来,阿拉善盟在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有2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并已构建起完善的三级联赛体系,覆盖学校、旗区、盟市三个层级,面向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群体,实现了赛事组织的全面化与常态化。这一体系的搭建,通过持续、系统的赛事实践,稳步提升了当地青少年的足球竞技水平。
阿拉善是中国有名的骆驼之乡,当地很多牧民以饲养骆驼为生。牧民曾国欢家里养了200多峰骆驼,他白天给骆驼喂水、喂草料、挤奶,晚上要去50公里外的阿拉善十二码足球俱乐部踢球。
曾国欢出生于牧区,小时候因父母从城里带回一个足球,便让他与这项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我而言,与足球相伴的生活不仅充实,而且充满乐趣。白天照料骆驼,夜晚沉浸于足球世界,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让我倍感自由惬意,就如同在广袤沙漠中前行,足球精神支撑我不断去探索、成长。”曾国欢说。
十二码足球俱乐部坐落在一座室内球场,是阿拉善盟唯一一家拥有主场的业余足球俱乐部。这里拥有一块标准的五人制人造草地,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并对外承接各种赛事。如今,这座球场在周边已经小有名气,成为阿拉善足球的一块“金字招牌”。
谈及室内球场建设初衷,十二码足球俱乐部队员闫文告诉记者,阿拉善地区昼夜温差显著,夏季午后高温,冬季户外寒冷,为保障足球爱好者能拥有舒适的运动环境,便投资建设室内球场,并配备空调、暖气等设施,为热爱足球的人们提供了全年适宜的运动空间。
然而,这座耗资百万的室内球场,其经营管理成为摆在投资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俱乐部成员及阿拉善盟足协主席,潘有强提出,打造地域特色是破局关键。他表示,阿拉善有“中国驼乡”之称,双峰驼更是当地稀有且极具代表性的元素,俱乐部把这些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球场设计与足球活动中,不仅让参与者感受到阿拉善独特的地域魅力,还能依托本地产业和文化资源,推广足球运动,吸引盟内外优秀队伍参与足球赛事。
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阿拉善足球正以独特的方式走出一条融合地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特色之路。如今,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城区,已经建成了32块不同大小的室外场地,业余俱乐部也增加到了10家左右。
2017年成立以来,十二码足球俱乐部已吸纳成员超过百人。由于热爱足球的女性越来越多,俱乐部于最近成立了女子足球队,男女队同场竞技成为球场上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女足的火种也在阿拉善得以延续和传递。
和国内其他业余俱乐部相比,十二码足球俱乐部显得微不足道,但在阿拉善,“十二码”为所有沙漠深处的足球爱好者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这,或许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我从5岁起便与足球结缘,这份热爱贯穿了成长的岁月。如今,我深切期盼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踏上绿茵场,感受足球的魅力。更让我心生向往的是,当孩子长到我现在的年纪时,希望十二码足球俱乐部依旧在,他也能穿上俱乐部的球服,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现在也是这里的一员了。”十二码足球俱乐部队员沈鹏飞笑着说,希望这份对足球的热爱能够代代相传。
7月3日晚,央视体育频道《足球之夜》节目推出专题报道《阿拉善:沙漠里的足球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全程参与了此次报道的前期对接、文案策划、拍摄采访工作,协助节目组将拍摄范围由草根足球延伸至校园足球、职工足球,并为生动讲述阿拉善足球运动发展历程和足球爱好者的成长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记者徐阿楠是一名业余足球爱好者,参与了《阿拉善:沙漠里的足球梦》的策划和采访。他说:“这是一次阿拉善融媒与央视体育频道《足球之夜》的双向奔赴,也是阿拉善足球爱好者与全国足球迷的一次隔空互动。希望这期节目能被更多人看到,助力阿拉善足球运动成体系发展,快乐足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